"京八件"是在宮廷糕點"大八件"的基礎(chǔ)上研發(fā)的。傳統(tǒng)的"大八件"是京味糕點的代表品種,是從清宮里傳出來的著名糕點,原本是皇室王族在重大節(jié)日典禮中要擺上餐桌的點心,也是他們之間互相饋贈的必不可少的禮品,不但用料考究,還蘊涵著儒雅的文化色彩和皇室的高貴氣派。后來從宮廷傳到民間,受到各界人士的鐘愛,成為相當(dāng)長一段時間內(nèi)京城百姓禮尚往來的首選禮品。
實際上,北京這些"御膳出品"的糕點,論起源頭來幾乎都是民間的"仿貨"。明穆宗在沒即位之前,經(jīng)常派人到東長安街買零食,做了皇帝之后,還對街頭的美味念念不忘。甜食方深諳皇帝心意,便到那些糕餅店"臥底",偷學(xué)制作方法,又花費不少銀子采購原料,仿制了一些出來?;实鄱寄芎軐I(yè)地品嘗出每種的出處,并且很得意地告訴御廚們,這些"高價"點心,在街上5文錢就能買到。
"京八件"的每件糕餅本身,也并非明朝才被"發(fā)明"出來,甜食房也就是起了個"打包上市"的作用。早在遼金時期,北京的糕點制作就已經(jīng)相當(dāng)專業(yè)化和規(guī)?;?。但早先的糕點并不是專門為"人"做的,它們首先是用于祭祀的貢品,祭天、祭神、祭祖之后,撤下供桌,眾人才能分食。
元朝時,蒙古人為北京帶來牛羊油、牛羊奶制作的草原風(fēng)味糕點。明朝首都是從南京遷到北京的,江南點心自然也流入京城。清朝建立后,又傳入薩其馬之類的滿族糕點。不同風(fēng)味、不同品種、不同制法,在幾百年的時間里,相互影響磨合,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"京味點心"。清朝、民國之后,"京八件"也隨著時代演變出許多版本。